• 1.75 MB
  • 2023-08-28 14:48:02 发布

滑轮(5个考点)-2020年中考科学(浙教版)重难点、易错点复习练习(教育机构专用)

1、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,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。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,可选择认领,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。
2、本文档由用户上传,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,可能有诸多瑕疵,付费之前,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。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,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。
2020走进重高-尖子生培优集训
走进重高 物理培优 8-- 滑轮
思维导图目录:
考点一、水平放置时,拉力与摩擦力分析,及效率功率等
说明:本专题包含滑轮相关 5 个常考点,包含近几年中考真题与模拟题,通常以计算、解答或实
验探究题出现。滑轮是物理机械较为重要的知识点,通常与其他考点结合分析,难度较大。
考 点 目 录

考点二、竖直放置时,拉力与重力关系,及效率功率等
考点三、滑轮组的实验探究
考点四、滑轮组与杠杆、浮力等结合计算分析
考点五、滑轮组在生活中的应用
【注意】使用滑轮组时,不仅考虑动滑轮重力,有些还要考虑滑轮的摩擦。
考点一、水平放置时,拉力与摩擦力分析,及效率功率等
1.[2018·宁波]如图所示,F1=4N,F2=3N,此时物体 A相对于地面静止,物体 B以 0.1m/s的速度在物
体 A表面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(不计弹簧测力计、滑轮和绳子的自重及滑轮和绳子之间的摩擦)。下列说
法错误的是 ( D )
A.F2的功率为 0.6W
B.弹簧测力计读数为 9N
C.物体 A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力
D.如果增大 F2,物体 A可能向左运动

【解析】右侧动滑轮 n=2,当 B 向左运动的速度为 0.1m/s 时,F2的速度为 0.2m/s,则 F2的功率 P=3N×
0.2m/s=0.6W;左侧动滑轮 n=3,所以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 3×3N=9N;B物体受到向左的拉力为 2×3N=
6N,B 匀速运动,故 A 受到 B 向左的摩擦力为 6N,向右的拉力 F1=4N,要使物体 A 静止,A 必须受力平衡,
所以 A受到地面向右 2N的摩擦力。如果增大 F2,能加快 B物体向左运动,但 B对 A的压力一定,接触面不
习 题 集 训

变,则 B对 A的摩擦力不变,所以物体 A不会向左运动。
2.(2019·绵阳)用水平力 F1拉动如图所示装置,使木板 A在粗糙水平面上向右匀速运动,物块 B在木板
A 上相对地面静止,连接 B 与竖直墙壁之间的水平绳的拉力大小为 F2。不计滑轮重和绳重,滑轮轴光滑。
则 F1与 F2的大小关系是( D )
A.F1=F2 B.F2<F1<2F2 C.F1=2F2 D.F1>2F2
3、如图所示,用 10N的水平拉力 F拉滑轮,使足够长的物体 A以 0.2m/s的速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,
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3N。若不计滑轮重、弹簧测力计重、绳重和滑轮摩擦,则下列说法中正确有( D )
A.B受到的摩擦力为 3N,方向水平向左
B.滑轮移动的速度为 0.2m/s
C.绳子拉物体 A的功率为 2W
D.在运动过程中若将拉力 F增大到 12N,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仍为 3N
【解析】以 B 为研究对象,本题中它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:弹簧测力计对它向左的拉力,物体 A
对它的向右的摩擦力。当 B与 A发生相对运动时,无论如何拉滑轮,B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,所以 B始终处
于平衡状态,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,根据弹簧测力计的示数,可以知道 B 受到的摩擦力为 3N,方向
向右。此滑轮是动滑轮,绳子移动速度是滑轮移动速度的 2 倍,所以滑轮移动速度为 0.1m/s。若不计各种
摩擦和滑轮重、弹簧测力计重、绳重等,A 对绳子的拉力等于拉力 F 的一半,绳子拉物体 A 的力为 5N,拉
力的功率为 1w
4.[杭州中考]如图所示装置,在水平拉力 F的作用下,物体 M沿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,已知弹簧秤
读数为 10N,物体 M 的运动速度为 1m/s(若不计滑轮与绳子质量、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、滑轮与轴间摩
擦)。那么在此过程中( C )

A.物体 M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为 5N
B.物体 M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为 10N
C.水平拉力 F做功的功率为 20W
D.1s内滑轮对物体 M做功为 10J
【解析】如图所示,n=2,物体做匀速运动,物体 M 与地面间的摩擦力 f=nF=2×10N=20N;弹簧测力计
移动的速度 v′=nv 物=2×1m/s=2m/s,拉力 F做功的功率 P=Fv′=10N×2m/s=20W,1s内滑轮对物体 M
做功 W=fs=fv 物 t=20N×1m/s×1s=20J。
5、如图所示,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,弹簧测力计 A、B、C的示数分别为 FA、FB、FC,以下有关弹簧测
力计示数的关系,正确的是( D )
A.FA=FB=FC B.FA=FB=3FC
C.2FA=FB=3FC D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