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490.62 KB
- 2023-08-16 14:48:02 发布
1、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,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。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,可选择认领,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。
2、本文档由用户上传,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,可能有诸多瑕疵,付费之前,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。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,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。
第 6 课时 摩擦力
考点 1 摩擦力的分析与判断
1.两种摩擦力的对比
2.静摩擦力有无及方向的判断“三法”
(1)假设法:利用假设法判断的思维程序如下:
(2)状态法:先判明物体的运动状态(即加速度的方向),再利用牛
顿第二定律(F=ma)确定合力,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静摩擦力的大
小及方向。
(3)牛顿第三定律法: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
方向,再根据“力的相互性”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。
3.理解摩擦力应注意的问题
(1)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间相对运动(或相对运动趋势)的
方向相反,但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。
(2)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(或相对运动趋势),但不
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。即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使物体减速,也可以是动
力使物体加速。
(3)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,但一定与施力物体保
持相对静止。
[例 1] 如图所示,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斜面体 P,两长方体物
块 a 和 b 叠放在 P 的斜面上,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。若将 a 与 b、b
与 P、P 与桌面之间摩擦力的大小分别用 f1、f2和 f3表示。则( )
A.f1=0,f2≠0,f3≠0 B.f1≠0,f2=0,f3=0
C.f1≠0,f2≠0,f3=0 D.f1≠0,f2≠0,f3≠0
解析 首先对整体受力分析可知,整体相对地面没有相对运动趋
势,故 f3=0。再将 a 和 b 看成一个整体,ab 整体有相对斜面向下运
动的趋势,故 b 与 P 之间有摩擦力,即 f2≠0。再对 a 进行受力可知,
由于 a 处于静止状态,故 a 相对于 b 有向下运动的趋势,故 a 和 b 之
间存在摩擦力作用,即 f1≠0,故 C 正确。
答案 C
(1)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,一般整体法与隔
离法综合使用。
(2)判断静摩擦力主要采用状态分析法,即弄清物体的运动状态,
然后由受力情况进行分析,其次采用假设法。
(多选)如图所示,A、B、C 三个物体质量相等,它们与传送带间
的动摩擦因数也相同。三个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,运动方向如
图中箭头所示。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( )
A.A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右
B.三个物体中只有 A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零
C.B、C 受到的摩擦力方向相同
D.B、C 受到的摩擦力方向相反
答案 BC
解析 A 物体与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,它们之间无相对运动或相
对运动趋势,即无摩擦力作用,A 错误;B、C 两物体虽运动方向不
同,但都处于平衡状态,由沿传送带方向所受合力为零可知,B、C
两物体均受沿传送带方向向上的摩擦力作用,故 B、C 正确,D 错误。
考点 2 摩擦力大小的计算
1.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
(1)物体处于平衡状态(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),利用力的平衡条件
来求解其大小。
(2)物体有加速度时,若只有摩擦力,则 Ff=ma,例如,匀速转
动的圆盘上物块靠摩擦力提供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。若除摩擦力外,
物体还受其他力,则 F 合=ma,先求合力再求摩擦力。
(3)最大静摩擦力与接触面间的压力成正比,为了处理问题的方
便,最大静摩擦力常常按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处理。
2.计算摩擦力时的三点注意
(1)首先分清摩擦力的性质,因为只有滑动摩擦力才有计算公式,
静摩擦力通常只能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。
(2)公式 F=μFN中 FN为两接触面间的正压力,与物体的重力没
有必然联系,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。
(3)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速度的大小无关,与接触面积的大
小也无关。
[例 2] (多选)物体 A 和 B 相对静止,以共同的速度沿斜面匀速
下滑,则( )
A.A、B 间无摩擦力的作用
B.B 受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(mA+mB)gsinθ
C.B 受到的静摩擦力的大小为 mAgsinθ
D.取走 A 物体后,B 物体将匀加速下滑
解析 以 A 为研究对象,A 处于平衡状态,因此有 f=mAgsinθ,
所以 A 受到 B 对其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作用,故 A 错误;以整体为
研究对象,根据平衡状态有:(mA+mB)gsinθ=fB,故 B 正确;A 对 B
的静摩擦力与 B 对 A 的静摩擦力大小相等,故有 f′=f=mAgsinθ,C
正确;由前面分析知:(mA+mB)gsinθ=fB,根据滑动摩擦力公式有 fB
=μ(mA+mB)g...
考点 1 摩擦力的分析与判断
1.两种摩擦力的对比
2.静摩擦力有无及方向的判断“三法”
(1)假设法:利用假设法判断的思维程序如下:
(2)状态法:先判明物体的运动状态(即加速度的方向),再利用牛
顿第二定律(F=ma)确定合力,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静摩擦力的大
小及方向。
(3)牛顿第三定律法: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
方向,再根据“力的相互性”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。
3.理解摩擦力应注意的问题
(1)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间相对运动(或相对运动趋势)的
方向相反,但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。
(2)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(或相对运动趋势),但不
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。即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使物体减速,也可以是动
力使物体加速。
(3)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,但一定与施力物体保
持相对静止。
[例 1] 如图所示,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斜面体 P,两长方体物
块 a 和 b 叠放在 P 的斜面上,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。若将 a 与 b、b
与 P、P 与桌面之间摩擦力的大小分别用 f1、f2和 f3表示。则( )
A.f1=0,f2≠0,f3≠0 B.f1≠0,f2=0,f3=0
C.f1≠0,f2≠0,f3=0 D.f1≠0,f2≠0,f3≠0
解析 首先对整体受力分析可知,整体相对地面没有相对运动趋
势,故 f3=0。再将 a 和 b 看成一个整体,ab 整体有相对斜面向下运
动的趋势,故 b 与 P 之间有摩擦力,即 f2≠0。再对 a 进行受力可知,
由于 a 处于静止状态,故 a 相对于 b 有向下运动的趋势,故 a 和 b 之
间存在摩擦力作用,即 f1≠0,故 C 正确。
答案 C
(1)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,一般整体法与隔
离法综合使用。
(2)判断静摩擦力主要采用状态分析法,即弄清物体的运动状态,
然后由受力情况进行分析,其次采用假设法。
(多选)如图所示,A、B、C 三个物体质量相等,它们与传送带间
的动摩擦因数也相同。三个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,运动方向如
图中箭头所示。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( )
A.A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右
B.三个物体中只有 A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零
C.B、C 受到的摩擦力方向相同
D.B、C 受到的摩擦力方向相反
答案 BC
解析 A 物体与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,它们之间无相对运动或相
对运动趋势,即无摩擦力作用,A 错误;B、C 两物体虽运动方向不
同,但都处于平衡状态,由沿传送带方向所受合力为零可知,B、C
两物体均受沿传送带方向向上的摩擦力作用,故 B、C 正确,D 错误。
考点 2 摩擦力大小的计算
1.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
(1)物体处于平衡状态(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),利用力的平衡条件
来求解其大小。
(2)物体有加速度时,若只有摩擦力,则 Ff=ma,例如,匀速转
动的圆盘上物块靠摩擦力提供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。若除摩擦力外,
物体还受其他力,则 F 合=ma,先求合力再求摩擦力。
(3)最大静摩擦力与接触面间的压力成正比,为了处理问题的方
便,最大静摩擦力常常按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处理。
2.计算摩擦力时的三点注意
(1)首先分清摩擦力的性质,因为只有滑动摩擦力才有计算公式,
静摩擦力通常只能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。
(2)公式 F=μFN中 FN为两接触面间的正压力,与物体的重力没
有必然联系,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。
(3)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速度的大小无关,与接触面积的大
小也无关。
[例 2] (多选)物体 A 和 B 相对静止,以共同的速度沿斜面匀速
下滑,则( )
A.A、B 间无摩擦力的作用
B.B 受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(mA+mB)gsinθ
C.B 受到的静摩擦力的大小为 mAgsinθ
D.取走 A 物体后,B 物体将匀加速下滑
解析 以 A 为研究对象,A 处于平衡状态,因此有 f=mAgsinθ,
所以 A 受到 B 对其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作用,故 A 错误;以整体为
研究对象,根据平衡状态有:(mA+mB)gsinθ=fB,故 B 正确;A 对 B
的静摩擦力与 B 对 A 的静摩擦力大小相等,故有 f′=f=mAgsinθ,C
正确;由前面分析知:(mA+mB)gsinθ=fB,根据滑动摩擦力公式有 fB
=μ(mA+mB)g...
您可能关注的文档
-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《15 分享真快乐》 部编版 (1)
-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《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》 部编版
-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《12 干点家务活》人教部编版
-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《12 干点家务活》 部编版
-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《8 大自然,谢谢您》人教部编版
-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《8 大自然,谢谢您》人教部编版)
-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《5 风儿轻轻吹》人教部编版
-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(含答案)
-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
-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